2月份化工大事件 | 中东资本整合聚烯烃业务创 300 亿美元巨头,欧盟碳税豁免重塑贸易格局

 
 
 
 

企业动态

Guide View

 

 

1、西格里重组碳纤维业务并关闭部分生产基地,聚焦盈利核心

 
当地时间 2 月 18 日,全球知名大丝束碳纤维制造商德国西格里碳素(SGL Carbon)宣布,将对其碳纤维业务部门进行重组,大幅缩减业务活动,聚焦盈利核心。
 
西格里碳素的碳纤维业务部门在欧洲和北美设有七个生产基地,主要生产纺织纤维、腈纶纤维及碳纤维,员工约 870 人。但自风力行业对碳纤维需求下滑后,该业务部门在 2023 和 2024 财年销售额与收益大幅下降。初步数据显示,2024 财年其碳纤维业务销售额约 2.1 亿欧元(上一年度为 2.249 亿欧元),剔除合资企业 BSCCB 收益份额后,经调整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在 2024 财年约为负 2700 万欧元。
 
为改善经营状况,西格里碳素将针对各碳纤维工厂制定单独解决方案,包括可能关闭亏损工厂。其合资企业布雷博西格里碳纤维陶瓷制动件有限公司(BSCCB)虽隶属碳纤维业务部门,但不受此次重组影响。公司计划尽快推进重组,以控制业务部门运营亏损及对 SGL 的影响,预计未来两年内将产生约 5000 万欧元的一次性现金效应。
 

2、科慕:氢能离子交换膜项目搁置,退出表面保护解决方案业务

 
2024 年,全球新材料领军企业科慕公司(Chemours)财务状况不佳,全年净销售额为 58 亿美元,较上年下滑 5%,其中 4% 源于价格下跌,1% 因 2023 年投资组合变动所致。基于第三方行业对氢气行业的预测,未来终端市场需求不容乐观,预计到 2030 年市场增长放缓,此后长期增长轨迹亦不明朗。在此情形下,科慕对欧洲先进性能材料(APM)业务展开战略审查。APM 业务涵盖含氟聚合物、氟橡胶、薄膜及分散体等产品供应。审查期间,科慕减记部分 APM 资产,并搁置在 Villers St Paul 扩大 Nafion 品牌离子交换材料产能的计划。
 
图源:科慕官网
 
科慕还决定退出表面保护解决方案(SPS)Capstone 业务。监管环境变化及不确定性因素致使市场对端基聚合化学物质需求减少,SPS 业务经济效益难以维持。待当地监管部门批准后,相关产品生产预计于 2025 年第二季度末结束。
 

3、美国亨斯迈,聚氨酯部门业绩不佳,裁员并关闭部分工厂

 
2月17日,全球聚氨酯行业的领导者之一亨斯迈集团,在 2024 年第四季度业绩欠佳,实现收入 14.52 亿美元,却净亏损 1.41 亿美元,调整后净亏损 4300 万美元,调整后 EBITDA 为 7100 万美元。回顾全年,第一季度营收 14.7 亿美元,净亏损 3700 万美元;第二季度营收 15.74 亿美元,净利润 2200 万美元;第三季度营收 15.40 亿美元,净亏损 3300 万美元。可见,2024 年亨斯迈仅第二季度盈利,全年处于净亏损状态。
 
图源:亨斯迈官网
 
聚氨酯行业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显著,其主要应用领域 —— 建筑和汽车市场,约占公司业务组合的三分之二。进入 2025 年,建筑和汽车市场持续低迷,对亨斯迈聚氨酯业务冲击巨大。加之欧洲地区能源成本高昂、监管负担过重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严重影响行业发展,而欧洲市场在亨斯迈业务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面对严峻市场形势,亨斯迈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Peter R. Huntsman 指出,公司核心市场仍处低谷。为改善财务状况,公司决定采取积极降本措施,包括裁减聚氨酯部门员工,评估欧洲马来酸酐业务战略选择,并关闭下游聚氨酯工厂。
 

4、巴斯夫出售巴西装饰涂料业务,探索涂料业务新战略

 
2 月 17 日,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对外宣布,已与世界涂料巨头宣伟(Sherwin-Williams)达成协议,将以 11.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83.7 亿元)的价格出售旗下巴西装饰涂料业务。此业务隶属于巴斯夫涂料部门,在 2024 年实现销售额约 5.25 亿美元,是巴斯夫为数不多的规模较大的 B2C 业务之一。不过,该业务运营范围几乎局限于巴西国内,与巴斯夫其他涂料业务间协同效应微弱。巴斯夫还表示,在2025年第二季度,打算进一步探索其剩余涂料业务的战略选择,包括汽车OEM涂料、修补漆和表面处理。
 
图源:巴斯夫官网
 
巴斯夫近年来受市场与经济环境变化冲击,启动降本增效变革。自 2024 年初起,陆续剥离生物能源酶、采矿絮凝剂、食品和健康功能配料等业务。2024 年 9 月,巴斯夫发布 “制胜有道” 全新战略,对核心业务(化学品、材料、工业解决方案、营养与护理)和自主业务(环境催化剂和金属解决方案、电池材料、涂料和农业解决方案)实施差异化管理,赋予自主业务更多战略与运营灵活性,以契合其所在市场的特定需求。
 

5、中东资本推动聚烯烃业务整合,砸出市值300亿美元化工超级巨头

 

2 月 1 日,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证实,正与 OMV AG 就合并双方在 Borouge plc(博禄)和 Borealis AG(北欧化工)的现有股权展开建设性、积极的谈判,旨在构建一个新的全球聚烯烃集团。同时,ADNOC 还考虑从 Mubadala Investment Company(穆巴达拉投资公司)手中收购 Nova Chemicals Corporation(诺瓦化学),并将其纳入合并后的实体。早在 2023 年,就有消息传出 ADNOC 有合并北欧化工和博禄公司的意向,此次官宣不仅证实了该计划,还新增了收购诺瓦化学的考量。若整合顺利完成,将汇聚三方聚烯烃业务,缔造一个潜在价值超 300 亿美元的全球化工巨头。

 
图源:ADNOC官网
 

6、日本化工巨头旭化成整合环氧树脂业务,提升市场竞争力

 
2 月 5 日,日本化工巨头旭化成公司(Asahi Kasei)董事会决议通过,将以吸收型合并方式,把全资子公司旭化成环氧树脂公司(Asahi Kasei Epoxy Corporation)并入母公司,合并计划于 2026 年 4 月 1 日正式生效。旭化成此举意在简化环氧树脂业务运营流程,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升在全球环氧树脂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由于此次为对全资子公司的简化吸收型合并,部分项目细节在信息披露中予以省略。旭化成方面表示,该合并对合并财务报表收益影响甚微,预计不会对公司整体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冲击。
 
图源:旭化成官网
 
在环氧树脂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优化业务结构,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研发与市场响应能力。
 
 

政策动向

Guide View

 
欧盟碳税豁免重塑贸易格局
 
欧盟委员会2月6日提出,拟对CBAM涵盖的 20 万家企业中 80% 的小型进口商免除碳税,仅针对贡献 97% 碳排放的 20% 头部企业征税。这一政策旨在简化合规流程、降低中小企业负担,同时通过差异化征税强化本土重工业竞争力。根据规划,CBAM 将于 2026 年正式对水泥、钢铁、铝、化肥、电力和氢六大行业开征碳排放费用,标志着欧盟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规则主导权进一步强化。
 
长期来看,碳税试运行期间暴露的申报复杂性问题,或将倒逼全球供应链建立统一碳排放核算标准,推动行业整合与技术迭代。中国作为全球基础化工品主要出口国,需警惕 CBAM 对化肥、铝等高碳密度产品的潜在冲击。尽管部分头部企业已布局绿电替代、工艺优化等减排措施,但中小企业在技术投入和合规能力上的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加剧行业马太效应。
 
欧盟包装法规升级:PFAS 管控与氟化工产业转型
 
 2 月 11 日,欧盟《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法规》正式生效,标志着其在应对过度包装环境挑战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新规通过推动包装材料循环利用、减少原生资源依赖及推广可重复使用材料,旨在构建废弃物、次生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的单一市场,并提升回收率。值得关注的是,该法规新增了对食品接触包装中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的管控要求,标志着欧盟在全面管控PFAS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PFAS 的禁用将对全球氟化工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欧盟作为全球主要市场,其政策调整迫使相关企业加快绿色替代方案开发。例如,传统氟化工龙头企业需从规模化生产转向高端化、差异化竞争,重点突破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含氟聚合物技术壁垒。中国氟化工产业虽面临短期出口压力,但也迎来技术升级与产业转移的窗口期。
 
 

市场行情

Guide View

基础化工市场价格分化:需求回暖与供给调整推动行情波动

 
 
2月,国内化工市场呈现明显分化,尿素与丙酮价格大幅上涨,而纯碱、电石等品种则持续承压。尿素价格上行主要受春耕备肥需求回暖带动,复合肥企业开工率提高,加之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增强出口预期,推动国内库存快速下降。同时,部分煤头尿素装置因原料成本压力降低负荷,进一步加剧供应紧张局面,支撑市场价格上涨。然而,随着供应端调整,价格涨势或逐步趋缓。
 
丙酮市场则因供需双重影响维持强势。一方面,下游酚酮树脂及医药中间体行业需求稳定;另一方面,海外装置检修导致进口减少,叠加国内石脑油成本上升影响生产节奏,使得市场现货流通量收紧,短期供需紧平衡状态难以缓解,价格仍存上涨空间。相比之下,轻质纯碱、电石等化工品因建材行业需求疲软,产能释放加剧市场供需矛盾,价格持续走弱。其中,华东地区轻质纯碱周跌3.33%,重质纯碱同步下滑,反映出光伏玻璃等下游领域阶段性去库存的影响。
 
整体来看,化工市场受不同产业链供需变化影响呈现分化走势。短期内,需求旺盛且供应受限的品种价格仍有支撑,而终端行业需求恢复缓慢的领域仍面临下行压力,市场走势仍取决于供给端调整与下游需求恢复节奏。
 
氟化工行业:配额约束与需求升级共振,价格中枢持续抬升
 
2025 年氟化工市场呈现供需双向强化特征。需求端受益于家电能效补贴政策升级(1、2 级能效产品补贴比例提升至 15%-20%),2 月家用空调排产量同比激增 30.7%,直接拉动制冷剂需求稳增。供应端则受政策配额严格限制:二代制冷剂生产配额持续缩减(2025 年削减幅度达 67.5%),三代制冷剂总配额增幅有限且产能高度集中于头部企业。尽管春节后工厂开工率有所回升,但行业整体开工负荷仍处低位,叠加上游萤石资源受环保政策限制,产业链从原料到成品的供应弹性显著不足,支撑制冷剂价格高位运行。
 
根据中国氟化工行业 “十四五” 规划,2026 年行业总产值有望突破 1300 亿元,其中含氟聚合物、精细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将持续提升。
 
 

化工新项目

Guide View

 

1、总投资158亿元!江苏盛虹一大项目投产!

 
2月18日,据央视报道,江苏连云港的盛虹控股集团芳纶产业园一期建设已完成,总投资达158亿元,预计下月正式投产。该项目享受江苏省重大项目同等待遇,政府部门通过每月调度会协调推进进程,确保顺利实施。产业园覆盖芳纶原料、芳纶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目标是建设世界级芳纶新材料基地。当前,国内最大单套年产5000吨对位芳纶项目和年产6万吨苯二胺(一期)已进入试生产调试阶段,正式投产在即。同时,间位芳纶及高端复合材料二期项目也已启动,预计未来2-3年内全面建成,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芳纶全产业链生产基地之一。
 

2、内蒙古484亿元烯烃项目投产,全球单厂规模最大!

 
2月14日,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烯烃生产基地——内蒙古宝丰300万吨烯烃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总投资484亿元,通过煤炭气化、净化、甲醇合成等工艺生产烯烃产品,日产超4000吨,全系统能耗较行业平均降低近 20%。主要供应华东、华南市场,显著增强国内烯烃自给率,减少对进口依赖。
 
项目建设周期仅 18 个月,刷新行业纪录,工程质量达世界优级标准。23 项核心设备实现 100% 国产化,其中气化炉、甲醇合成塔等关键装备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创造 "五个全球最大"" 三个全国最大 " 的技术突破。产品通过智能化包装线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经铁路运输网络辐射华东、华南市场,预计年产能利用率超 95%。
 

3、陕西103亿元高端化学品项目启动建设

 
2月10日,中国化学华陆公司、六化建与陕西榆能精细化工材料有限公司签署EPC工程总包合同,启动100万吨/年高端化学品项目建设,其中包括20万吨/年环氧乙烷联合装置。该项目是国内首个煤基甲醇制芳烯烃并延伸至精细化工新材料的示范项目,同时也是西北首个环氧乙烷-聚醚大单体-减水剂全产业链项目。作为西北地区首套环氧乙烷装置、聚醚大单体装置EPC总承包项目,该装置作为整体大项目的首个签约标段,承担乙烯产业链关键节点作用。
 

4、国龙环保40万吨再生塑料颗粒项目开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2月18日,许昌国龙环保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启动年产40万吨再生塑料颗粒生产线项目。该项目占地175.6亩,总投资15亿元,预计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2.1亿元。广西国龙集团作为投资主体,引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意图在塑料回收再生领域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图源:国龙环保官网
 
项目采用全球领先的工艺与设备,包括意大利SOREMA公司PET破碎生产线,以填补国内食品级PET回收再生的空白;奥地利SML公司PET片材生产线,符合美国FDA和欧盟EFSA的食品级认证;以及世界先进水平的HDPE清洗与造粒生产线。此次建设不仅提升国内再生塑料行业的技术水平,也响应国家塑料循环利用政策,为行业提供更高质量的再生材料。随着全球对塑料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食品级再生塑料市场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10万吨/年尼龙66项目取得突破,助推产业链一体化
 
2月15日,辽阳石化公司10万吨/年尼龙66项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关键变电系统成功受电,为装置试运提供电力保障。这一突破标志着项目从静态安装转向动态试运行阶段,奠定了后续生产的基础。

 

辽阳石化仪电中心员工在进行受电操作 | 图源:辽阳石化官网

 

该项目总投资12.1亿元,于2024年3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内容涵盖5万吨/年己二腈、5万吨/年己二胺、12万吨/年成盐装置以及10万吨/年尼龙66装置,形成从己二酸、己二腈、己二胺到尼龙66的完整产业链。作为辽阳石化推进“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巨人”战略的重要一环,该项目将补齐中国石油尼龙产业链的短板,进一步增强国内高端尼龙材料的自给能力。